相关内容
- 中医说养生最佳黄金时间
- 深究引起女性闭经的原因
- 内脏有多“脏” 生活方式定
- 顺应自然是养生的最高智慧
- 细数驾车的养生隐忧
- 10点半睡觉健康一身
- 少吃一点有益长寿!
- 健康好生活最佳时间
- 春季阳气升高血压重养生
- 针灸保健未得长生亦保寿
- 中西医对比知中医非玄学
- 中医按摩有效预防春季感冒
- 适合男人的最佳睡姿
- 三个动作远离亚健康
- 捶捶背舒筋骨催人睡
- 常健身你大脑更敏锐
- 养生首要注意的七对矛盾
- 八种手相诊断疾病 知寿命
- 七情五脏间内在联系
- 调节“五志”百岁而不衰
- 艾灸流行有理 因养生功效大
- 修身养性益气五法
- 养生保健警戒“六心”
- 古代医药类广告趣话
- 旅游对症亦养生
- 养生:别再懒,动起来!
- 睡睡觉也能养肝气!
- 频繁抽筋并是缺钙?
- 不可不防春天过敏症
- 清明节的养生之道!
一、炼神类。
此类方法源出老庄,从调心入手,以空虚心念、令契合于虚无之道为修习之要,有守道、守神、守一、心斋、定观、澄心、观心、坐忘、炼神还虚、炼神合道等名目。
大概出于魏晋意的,承老庄之说,贵养神而赋养形,阐述了以清静自心、收心离境、冥思绝虚为要的“养神”、“守一”、“思道”、“守神”之道。该经云:“常以虚为身,亦以无为心,此两者同谓之无身之身,无心之心,可谓守神”。“守神”原出、等道书中还以中的“心斋”为道教徒所修的斋法之一。“心斋”以除嗜欲、绝思虑为要,符箓道派把这种功夫作为祈神、斋醮之前的必要准备工作。
炼神一类功夫,本与佛教止观多所相通。南北朝以来,道教在源于老庄的守道、守神说的基础上,吸收佛教天台止观及禅宗禅法,形成一类佛、道融合的炼神之道。所说“定观”,实即佛教“止观”的改头换面,泠虚子注云:“定者心定也,如地不动;观者慧观也,如天常照。定体无念,慧照无边,定慧等修,故名定观。”修习方法,以静坐冥思为要,若觉念起,即时用内观觉照之法遣除,“唯灭动心,不灭照心”,“不依一法而心常住”。摄念持心,须掌握法度,勿令太急而致报狂颠,心达寂定时,又须放任,宽急得所,方能渐入静亦定、动亦定,“处喧无恶,涉事无恼”的“真定”,帽定而生智慧。唐代名道士司马承祯的所述“坐忘”之道,本出,修习以“收心离境,住无所有,不着一物”为要,以达“内不觉其一身,外不知乎宇宙,与道冥一,万虑皆遣”的静定之境为成就。入门分敬信、断缘、收心、简事、真观、泰定、得道七步,调心防断、任、放、纵四种偏执,既不可住有,又不可住空,“但心不着物,又得不动,此为真正定基”。这类“坐忘”法,可谓佛教止观与老庄坐忘之道融合的产物。被全真道奉为重要经典的,则以“澄心遣欲”为宗,以内观“心无其心”、外观“形无其形”、远观“物无其物”为遣欲的诀要,以达“寂无所寂”的“重玄”境界为究竟,佛教止观的气味更浓。
大盖唐代所出的,依“重玄”哲学,分炼神入定的了阶次为“摄心归一”、“灰心忘一”、“悟心真一”三阶。初以一念摄万念,“内静观心,澄彼纷葩,归乎寂泊”,若心念浮燥难收,用“放心远观”之法,纵心远观四方无极世界,至无可观处,然后摄归,从头至足,观身体虚假无常。又可心依气息而观,或“怡神而已,精照一源”,由此达寂定不动。次“忘心遣观”,连寂定的心念也泯灭,使形同槁木,心若死灰,境智双忘,谓之“灰心忘一”。次由忘一而达真一,心与道合,因忘而明,因明而达,“悟心真一”,达所云“宇泰定则发天光”的最高境界。等还把修习者心身随功夫渐进而生的效应,总结为“五时七候”,五时,指心由动多静少、静少动多、动静相半、静多动少,渐次达一向纯静,有事无事,触亦不动的“真定”。由此升入七候,身体渐生变化,由宿疾皆消、身轻心畅,进而返老还童、心悦神安,乃至“延寿千岁”,成为仙人、神人、至人。
宋代以来,道教炼神之道进一步与禅宗之禅融合,提倡明心见性,被称为内丹中的“上品丹法”、“最上一乘顿法”。
二、炼气类。
此类方法源出先秦的吐纳食气、行气,以调制呼吸为主,有行气、闭气、胎息、吐纳、服气、食气等名目。修习大体分闭息、多入少出、服咽内元气、服食外气等法。
闭息,在称“行炁”,法为从鼻中吸气,然后闭而不呼,逐渐延长闭息时间,于闭息时默数数,从一数至一百二十,渐增至千。不可闭抑时,从口中微微吐气出。气之出入,皆须深细绵密,“不欲令己耳闻其出入之声,党龄充入多出少,以鸿毛著口鼻之上,吐炁而鸿毛不动为侯也。”亦述此法,谓行气须于夜半子时至午时天地之炁生时行之,强调“欲学行炁,皆当以渐”,不可勉强闭噎口鼻,急于求成,而致疮疖等疾。这种行气法练起来易生弊端,故隋唐以来颇有人反对,如说:“大都不得闭气,若闭气则疾生。”等亦反对强行闭气。